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

路環石面盆古道﹛旅遊:郊野:路環‧澳門﹜

路環石面盆古道是昔日路環村民往來的主要通道,繁盛一時,其後經過時代的發展過程而趨於沒落,隱沒於深山之中。時至今日,有關方面再度賦予這條古道新的生命,成為行山人士假日閒遊的好地方。

路環石面盆古道不算長,全長約1.5公里,上山和落山的路程各半,分成東谷植物觀賞區和西谷風景區,輕鬆探勝不需一小時便可完成。

相關網誌:《 路環步行徑


長度:1‧5 公里 需時:0‧7 小時 難度: 景觀:
路線:黑沙馬路 → ﹛路環石面盆古道﹜ → 竹灣馬路
地圖:路環石面盆古道地圖

黑沙馬路 → 山坳口 》

乘巴士至黑沙海灘下車後,經黑沙村上接黑沙馬路旁的石面盆古道入口開始起步,此段為東谷路段,被列作植物觀賞區,沿途樹影婆娑,植物繁茂;遊人拾級而上,可按傳意牌資訊欣賞不同種類的特色植物(如錫葉藤、餘甘子、紫玉盤、鴨腳木、木麻黃、布渣葉、中華楠、楓香……等),約一刻鐘的步程便可抵達連接路環步行徑的山坳,設有餐桌供遊人小休 。

 
山坳口 → 竹灣馬路 》

在山坳一帶置有不少枯木,形成適合蝴蝶聚居的生境,此處便是「小蝴蝶谷」景區。沿山坳另一方的西谷路段下山,路面由整潔的石階小徑所築成,是石面盆古道的風景區,每個景點皆設有傳意牌給遊人解說;木亭下的景點計有「斜陽山巒」(斜陽襯托下的橫琴山)、「紅藍互映」(冬季山變紅的樹葉和披上藍衣的南洋楹在山谷中相映成趣)等。當到達河谷地帶,左方山嶺滿佈奇石,如「美鯨嫻臥」(形如鯨魚浮出水面呼氣)、「蟾蜍泊岸」(蟾蜍努力登上石上的情景),至於此區最具名氣的「石面盆」則隱沒左方的岔路。返回原路繼續前行,很快便可以步出古道的竹灣馬路出口。



路環石面盆古道

路環石面盆古道位於路環村與黑沙村間的山巒地帶,是昔日兩地村民的主要商貿通路,極為繁盛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,當第一條馬路開通後,這條古道才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,現在成為市民假日遊玩的好去處。

路環石面盆古道的名字由來源於古道上的一個”石面盆” 景點,此石景由經年的山泉所沖擦,形成一個面盆的型狀。1999年,有關當局開始對已隱沒於野草叢中的古道進行探索和展開復修工程,並於千禧年11月26日的海島週期間向公眾開放。


區域:澳門路環{路環石面盆古道}
交通:黑沙馬路,竹灣馬路 》新福利巴士(15,25,26A),維澳蓮運(21A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