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

荔枝窩‧烏蛟騰至鹿頸﹛旅遊:郊野:新界東北部‧香港﹜

慶春約位於新界區的東北面偏遠處,是以荔枝窩為中心連成是客家村落,為極小數未被開發的社區之一;由於交通不便(只有從沙頭角禁區開出的渡輪),遂形成一個與外分隔的世外桃園。近年由於市民參與遠足活動增加,故此每逢假日都會有很多遊人或行山隊在村前廣場休息,嘗嘗當地特色的客家美食,如客家茶果、雞粥…等,遂在假日形成美食廣場。但在發展旅遊的同時,希望有關方面能保持此區那種脫俗的美!

從烏蛟騰起步,沿右下方山徑前往,經九抇租、上下苗田至三椏涌村後步出海邊、跨過山崗後經小灘村後便抵達荔枝窩村。回程時跨過小山崗後出谷埔,再沿海邊小路至鹿頸離開。


長度:13‧0 公里 需時:5‧5 小時 難度: 景觀:
路線:烏蛟騰 → 三椏涌 → 荔枝窩→ 谷埔 → 鹿頸
地圖:郊區地圖 — 新界東北及中部(香港地政署)

烏蛟騰 → 上苗田 》

從烏蛟騰小巴下車後,沿右邊的小徑入村,在村口可以見到一間被榕樹所包圍的倒塌古屋,有點像元朗錦田的樹屋。走過一列祠堂後(其中三間同是李氏家祠,回家查証後原來並沒有任何親戚關係!),便到達村後一大片廢棄的田疇,從此回望古村,感受到古老鄉村淍零的景況!

沿廢棄田疇右方的小徑往上行,路旁的小溪以往被遠足人士稱為「苗三石澗」,轉瞬間便到達九抇租,觀乎情況應該已沒有村民居住。在平坦的山徑繼續前行,來到一個由木柱築成的閘口後,直行和向左邊山徑上行(經犁頭頭)都可前往三椏涌。

 
上苗田 → 三椏涌 》

進入林徑,路旁的溪澗為遊人沿途引領,途中經過上、下苗田兩個廢村,村內的田基還保存完好,但民居已全部塌毀!越往下行,路面亦由泥黃色轉為鮮艷的紅色(含鐵的變質岩),是此區的特別地貌。跨過涌口的紅樹林區,便到達由基圍築成的三椏涌村了。

 
三椏涌 → 小灘村 》

在進入三椏涌村的基圍上可以看到其出水口(基圍蝦就是在這裡捕捉),然後沿廢置田疇上的小路穿過此村,路旁可以見到一大片蕨類植物,其實這是香港八種真紅樹之一(鬯蕨)。近年由於到此區的遊人漸多,故此有三椏涌村民開設特色的客家美食店。

跨過村後的一個小山崗,便到達另一個以基圍作業為主小灘村,村外的基圍設施還保存完好!

 
小灘村 → 荔枝窩 》

沿海岸小徑前行,很快便見到「歡迎蒞臨荔枝窩」的牌坊,其上漁護署建有觀景亭,可飽覽荔枝窩村以至新界東北區一帶的景色,絕對值得一看!進入荔枝窩的林徑設有傳意牌,介紹此區的紅樹林生態知識,特別是村前由銀葉樹(其果實外號「鹹蛋超人」,相信遊人一看就明白!)和白花魚騰所組成的古樹林區更值得細意欣賞!

 
荔枝窩 》

荔村窩屬於沙頭角慶春約,是區內最大的客家村落,村前有協天宮和慶春約學校,每逢假日村民會在廣場的大榕樹下開設客家美食廣場,真是可比旺角般熱鬧!而在廣場一側置有古炮兩尊,相信是用來對付海盜。

荔枝窩其外圍的圍牆已有百年年歷史,本為香港最大規模和得存得最好的圍牆,惜在幾年前被村民拆毀,改建成現在的石屎圍牆,極為可惜!村內一些古屋已倒塌,但保存得尚算可以,近日漁護署在村內一開古屋開設為「荔枝窩地質中心」,相信可增加遊人認識此區的地貌狀況。村後設有風水林步道,而最出名的相信是「空心樹」和「五指樟」了。

 
荔枝窩 → 谷埔 → 鹿頸 》

離開荔枝窩,踏上其後山的林徑,約廿分鐘左右便可到達其上的一個小山崗,此處立有古時修築道路的紀念碑;沿路落山很快便可步出谷埔,再繞過左邊的一列村屋,沿海岸小徑前行便可到達鹿頸。



荔 枝 窩

荔枝窩是慶春約七村之首,位於新界東北區、沙頭角海的交通要衝;近年來由於對市區交通不便,致使發展受到極大限制。 村內原種有很多荔枝樹,故名,五、六十年化最為繁盛,人口逾千;當時村內民居共分九排,村屋過百,居民以種植、竹製品、打漁為生;時移世易,當地唯一的小學 —「小瀛學校」亦於七十年代正式關閉。現在荔枝窩只剩下幾戶人家在此養老,年輕人大多移民外國或出市區工作,風光不再。 近年由於市民健康意識日漸提高,越來越多人在假日到此區郊遊;故此不少離開的村民亦會在假日返回故鄉經營美食廣場,而最著名的要算是客家雞粥啦!

慶 春 約

慶春約是沙頭角區其中的一條鄉約,共有七條村,包括:「荔枝窩、鎖羅盆、三椏、梅子林、蛤塘、牛屎湖、小灘」。其餘的鄉約有些更遠至深圳特區。 註:當年英軍接管新界前,沙頭角區和深圳基本上是同一地區,而村民更可自由往來生活。


區域:香港新界東北部〔烏蛟騰 — 鹿頸〕
交通:烏蛟騰 》小巴20C)MTR(大埔墟)- 烏蛟騰 ; 鹿頸小巴52K)鹿頸  - MTR(粉嶺)